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红土学风”专栏 > 理论研讨
龙岩市着力民生促进和谐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陈南生    文章来源:     日期:2012-06-13 【字号: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民生品牌,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龙岩市哪些民生难题有待破解?哪些薄弱环节尚需加强?民生领域将迈出怎样的改革步伐?笔者通过深入农村、学校、医院以及相关行业窗口调研,采访了部分农民、工人、医护人员、公务员等各类群体,试图通过此文对当前龙岩市关于民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寻求一些破解龙岩市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对策和方法。

  一、龙岩市着力民生促进和谐的基本现状

  民生为本,民心为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始终是龙岩市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龙岩市率先在全省启动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点,率先在全省实施困难家庭救助,率先在全省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实施贫困人口“母婴平安”项目,率先在全省公交系统建立全覆盖的智能化调度平台,率先在全省公安系统成立战训合一机构……这一个个“率先”,就是近年来龙岩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民生龙岩”品牌的缩影。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拓展民生事业新领域,提升民生事业水平,坚持新增财力重点投入民生事业。

  ——开工建设市第一、第二医院分院、龙岩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市中医院病房大楼建设工程,突破“看病难”的问题;

  ——开工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项目32个,中心城市新建2所中小学,开工被列入省政府“公办幼儿园近期发展计划”补助投资的18个项目,仅新罗区就开工建设六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3159个,逐步突破“上学难”的问题;

  ——中心城市规划建设10座、已建好3座高架桥、人行天桥;新建10条城市道路,突破“行路难”的问题;

  ——在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39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1243套、廉租房2302套,突破城镇无房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

  ——市福利中心一期建成投入使用,提前两年实现国家基本医保目标,上杭古田镇成为全国首个“三农”综合保险覆盖镇;

  ——实施完成500公里农村公路“上衔下延”工程,完成20个乡镇、336个村的饮水项目;全面完成43个广电服务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工程;完成29个乡镇卫生院、28个乡镇文化站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15个乡镇养老院。

  ——2009年4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龙岩市成为全省唯一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设区市。

  一批批民生项目的展开,就是为了让群众更方便一点,让群众更安全一点,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得更好一点,这是龙岩市政府重视民生、关注民意、体贴民情的重要体现。

  在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改善民生,是群众最大的期盼。近年来,龙岩在加快经济发展、夯实民生之基的同时,坚持将每年财政收入的新增部分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使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2007年,市委提出大力发展新农村和民生“两大经济”,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质量;2008年,龙岩启动实施民生素质、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五大“民生工程”,着力打造“民生龙岩”品牌。通过五大民生工程的组织实施,切实服务民生、改善民生,让更多的群众一起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2009年,“民生工程”全面推进,2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2010年深入实施“五大民生工程”,事关群众利益的十项实事加快推进,22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2011年我龙岩市民生工程战役确定年度计划投资33亿元,安排实施287个项目,涉及便民商业网点、城市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12大类项目。尤其是今年龙岩市继续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摆在首位,更加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持续惠民的“温度”和“热度”,让更多的闽西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据了解,近年来龙岩市级财政先后投入近4亿元,重点支持困难学生就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城乡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力改善了民生——27万多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免除学杂费,9.2万名寄宿生生活费得到补助并免除住宿费;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保险的人数共达280.6万人,参保率96.13%%,提前两年实现国家提出的基本医保目标。一个个民生项目的滚动实施,让千千万万百姓体味到民生事业带来的实惠与温暖。

  龙岩市许多民生工作已经破题,关键在于加快推进,让百姓早日受益,受益更多。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方面,龙岩市逐步健全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中心城市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水平,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在解决就学难方面,龙岩市围绕建设教育强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中心城市、县域城区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和扩容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和校园书香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此外,龙岩市政府在解决老百姓就业、住房、环境保护等问题上,都逐步建立健全各项适合本市市情的政策,并逐步采取各项有效的民生保障措施,逐步逐项解决相关的民生问题,竭力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公信度。

  二、龙岩市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龙岩市在实施民生工程破解民生难题方面花费很大力气,采取很多有效的措施,解决了老百姓很多实际难题,但总的成效仍然还不尽人意,尚需提升。“就业、就医、就学和住房”新时期的四座大山还依旧沉沉地压在闽西老百姓身上。老百姓不满意的方面还有不少,一些民生难题还亟待政府逐项逐步解决。

  (一)就业难

  近年来,龙岩市的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就业形势还十分严峻,主要的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一是龙岩市每年新增长的劳动力约3万人,每年约还有社会失业人员1.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约有20万人。这三流合一,形成了龙岩市就业的巨大压力。

  二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据统计,我市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农村平均为6年,城镇平均为9年。在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的不足10%。由于能力和素质差,很多劳动者无法从事相应的职业。与此同时,一些技术工种和苦、脏、累、险职业招工难,造成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和产业结构调整,使这方面的情况得到改观,到2010年,从事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成倍上升。但也要清醒看到,这种状况,与我市协调发展经济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市从事农业一线人员还有40余万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过慢,第三产业的就业开发不足,劳动力转移任务还极其艰巨。 

  四是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矿区、林区、三线边远地区等就业难点中,失业青年问题与困难企业职工的问题构成区域性、行业性的社会难题。城市中的长期失业者、残疾人员、“下岗的5040人员”、部分大龄妇女的就业权利难以保证。做好此项工作所需的法律、经济手段尚不健全。

  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格局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如何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劳动力,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按需有序流动,对5万多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就业(包括已转移到非农产业人员的稳定及将要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人员)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是摆在龙岩市政府面前的重大难题。 

  六是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市已经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这一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很完善,劳动力社会化管理和就业服务的水平还不高,劳动力市场也不够完善和规范。因此,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与我市就业创业环境相适应的市场导向的就业新制度,仍是一个相当紧迫的任务,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二)就学难

  孩子上学难,难在找到好的学校,找到适合附近就学的满意学校,难在可供入学选择的学校不多,难在受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公平。龙岩中心城市普遍出现基础教育“就学难”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龙岩中心城区学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近几年来,随着龙岩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外来流动务工人员显著增加,按照国家的规定,对于外来流动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实行“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就读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进行接收。与此同时,随着中心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展,新区、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速度的加快,新罗区农村人员进城购房和外地来岩购房人员猛增,同样导致了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急剧增加。2005年国家对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政策进行了调整,要求各地指定公办学校接收,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由此,近几年进城务工农民人数的快速上升,也直接加大了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压力。据统计,中心城区现有初中、小学的学生中,属于外来人口的学生人数的比例分别约达到34%、57%,且有继续上升趋势。从去年秋季城区学校的招生情况看,初中招生3054人,其中流动人口生源为1134人,占37.1%;小学招生3319人,其中流动人口生源为1731人,占52.2%(不含松涛、附小)。 

  2、教育设施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不同步。近几年来,龙岩中心城市新购房户和流动务工的新迁人口、外来人口猛增,新区、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速度很快。但是,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建设并没有与新区、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同步。一方面,从2007年以前规划部门已经形成的中心城市建设规划来看,当初在制定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到中心城市迅猛发展的态势及国家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政策的调整等因素,因此,对于须与中心城市发展相配套的教育设施的布局建设等未考虑在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之内。所以,就现有格局来看,仍然呈现基础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大部分新开发住宅小区没有及时配套建设相应的足够的教育设施,特别是一些新建的规模大的住宅小区,如水韵华都、莲东小区等,其住宅开发建设的速度快,但是,它们或是没有配套的学校建设,或是已规划的学校建设速度滞后,导致其入住的居民子女上学需要挤入原本学位已十分拥挤的现有中小学、幼儿园,极大地增加了中心城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的入学压力。 

  3、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政策上,县级投入资金方面存在“挤出”效应。部分县级财政未能够按照义务教育经费省、市、县(市、区)分担比例足额落实所应承担的配套资金。部分县(市、区)利用学生人数逐年有所减少、省级补助基数不变的实际情况,减少县级财政投入。作为“两免一补”的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在确保“到校、到人、到肚子”方面也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如:政府给予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目的在于发送寄宿生伙食条件,提升寄宿生营养品质,但多数地方存在家长减少伙食费支出的“挤出效应”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民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孩子就学难的问题产生。

  (三)住房难

  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哪怕是让最底层的市民能够住上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吧?

  提到龙岩市的住房难题,市民们大多都是满脸的无奈、迷茫和沮丧,买不起房、住不上房和租不到便宜房成了他们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痛楚。龙岩市中心地带的房价大多在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有的已经突破1万元大关。如家天下、五洲财富广场等地繁华路段的部分房价已经贵得令人瞠目结舌,无所适从。就连郊区的房价现在也都在4000元以上,而且逐月逐年上涨。如新罗区铁山镇辖区离城10多里且户籍不在中心城区的地带房价都飙升至4000余元每平方米以上,这对于龙岩市目前居民的收入水平来说的确属于高不可攀。市区公务员平均工资约3500元左右,普通民工收入不足2000元,普通的个体户也不足3000元,在市区内要买上高价的房子,的确有点力不从心。按每月2000元的收入计算,普通老百姓要不吃不喝一文不花必须20年以上才能买得上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而且要房价不能再涨的前提。换种说法就是要使自己的收入快马加鞭赶得上房价的上涨。如此高价房如何不让他们望“房”兴叹,莫衷一是、一片茫然呢?住不上房窝居都不成成了市民们目前最无奈最尴尬最窝火的事。其次是租不到合适便宜的房。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一些新入城的干部、个体户等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头一件大事难事就是租不到邻近工作点、价格适宜的房子,租房难成了他们进城的第一件难事。目前,龙岩市遍地都是房产中介,如绿色家园、佳诚、安信等,中介费就是一个月的房租,在城区中心地带的房租一般在100平方米1000至1500元不等,一小套单身的公寓就要在500至1000元左右。进城务工收入一般只能1000至2000元之间,房租就要去了一大半,如何不让这些民众忧患重重?尽管龙岩市政府这几年先后推出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可真正享受到的不足进城务工人员的一小半,实在是杯水车薪,见效微小。当前政府提供的住房优惠和保障对比大量涌进城内就业的人数简直是少得可怜微乎其微,解决民众的住房难题举措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撒一小撮的胡椒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难题。

  (四)就医难

  在龙岩市,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虽有所缓解,但还属老调重弹,仍是老大难题。看病药价居高不下,看病渠道不够畅通,看病等候时间长,医患之间关系紧张,医院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等,对这些就医方面的各类问题,老百姓还迫切需要得到更加优惠的药价、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优美的就医环境。由于我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很完善,且管理经验也没有非常成熟,最重要的还是医保基金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且不同制度、区域之间医疗保险通道衔接不畅。如农民工医疗保险待遇衔接问题,许多农民工在农村已加入新农合,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又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目前两种医疗保险关系不能接续,造成农民工双重参保。此外,异地就医问题,包括异地转诊、异地安置、异地工作就医等,异地就医审批手续繁琐,费用报销周期长,报销额度低,需要个人垫付资金多,参保地和就医地医保待遇差别大等问题等突出。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破解龙岩市民生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几点思考

  (一)破解就业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不仅牵动普通百姓的心,而且关乎社会安定与和睦。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完善创业政策扶持、培训、服务体系,培育创业文化,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这是龙岩市政府近年来一直竭力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住房难的进程。

  一要从增加工作岗位入手,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只有宏观经济增长,工作岗位才能增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知识型人材就业;同时要促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增加农民工就业。对增加雇用劳动力的企业,政府要给予适当资金补贴,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要从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入手,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劳动力实现就业。要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实习,以增加职业技能,并鼓励企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并对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要鼓励创业,并对创业者给予一些诸如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龙岩市永定县在为民众解决就业问题上就摸索出一条较好的路子,值得借鉴和推广。永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营业部与劳动保障、财政部门通力合作,结合《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规定,倾情为下岗失业人员打造再就业平台。6年来,累计为从事小食、养殖、粮油经销、机械修理、书店、花店、山地开发、打字复印等微利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再就业担保贷款近5000万元,户数近2000户,使15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走上了再就业之路,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额、贷款回收率在龙岩市处于领先行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

  三要继续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就业促进就业。要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强化创业培训和服务,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实现一户一就业,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机制。

  (二)破解就学难题

  围绕突破上学难,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校、薄弱校的办学水平,扩大中心城市、县域城区基础教育办学容量,缩小教育发展差距,这是龙岩市破解就学难题的根本解决办法。

  一是对现有基础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潜扩容,做到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这包括对现有校园进行扩建和对现有闲置校舍进行充分利用,以尽可能扩大现有中小学、幼儿园的接收容量。但就老城区的学校来说,目前这方面已几乎不再有太多的潜力可挖。2010年9月1日开始,莲东小学正式招收片区内的新生。莲东中小学规划校园总占地面积为99.8亩,建设校舍面积87273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5198.8万元。自去年10月份奠基以来,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目前,教学楼主体已经完工,大楼内正在紧张地进行装修施工。另外,东城的东新小学,中城的中街小学和凤凰小学,西陂镇的第二实小、大洋小学、排头小学等现有学校将要在原址上实施征地扩建,分别达24-36个不等的教学班规模。目前,这些工作尚须积极稳步推进,逐步满足辖区内市民就学需要。

  二是对现有基础教育资源进行调整、置换或整合。主要是对现有校点进行撤并、搬迁或调整置换,并进行适当的改建、扩建,以增加办学容量。随着龙岩中心城区学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教育设施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不同步,出现了龙岩中心城区校点布局不合理,使“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日益凸显,出现“就学难”的现象。针对龙岩中心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扩容建设的问题,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已经初步编制了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了中心城区现有学校的资源整合和扩容建设工作。2006年起,龙岩市着手推进中心城市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布局规划和扩容建设工作。在对龙岩师范附小、龙岩五中、龙岩高中等学校进行置换整合后,又将龙岩二中搬迁至原龙岩师专,在原二中地址兴建一所公办独立初中,同时兴建莲东中小学,扩建凤凰、二实小、东新、大洋、中街等中小学,由此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着力缓解“就学难”难在校园小校园少的压力。

  三是坚决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从今年起,龙岩市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全市20多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均免交学杂费,真正使“让适龄孩子都上得起学”不再是一句口号。2009年秋季学期,21.1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和2565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子女免费领取了教科书,9.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拿到了生活补助费。这是龙岩市在教育事业方面推出的一项重大惠民举措。此外,还可发动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老板资助应届贫困大学新生圆就大学梦想,资助贫困高中生,帮助新建或扩建农村小学教学(生活)综合楼,除依靠国家政府的投入外,再发动集聚社会之大力改造龙岩市教育硬软件建设,减轻民众就学难的压力,推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

  (三)破解住房难题

  目前虚高的房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也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追求GDP上升数字,片面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府和领导,能有杜甫那样的胸怀,人们何愁无家可居?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一是不断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拥有一个栖身之所是实现安居乐业的第一步。而要老百姓达到安居乐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政府真正为民着想,建立健全适合本地实情的住房保障体系。要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安排,摸清住户实情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对当前住房的需求。近年来,龙岩市不断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租售并举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多年来全市已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4051套。按规划,2008至2010年,龙岩市每年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将占当年商品住房竣工总面积的8%以上。今年9月底,中心城市西城片区经济适用住房选房工作全部结束,727户居民即将欢喜搬迁新居;城市东边的首期188套莲东廉租房项目主体也已竣工,并可逐步交付使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7万人,新增转移2.6万人;城镇失业率3.6%,控制在省下达的4.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提前两年实现国家基本医保目标,城乡低保、困难家庭救助和养老服务力度加大,市福利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全年建成经济适用房1828套,廉租房1243套。

  二是继续实施龙岩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老百姓没房住,买不起房,政府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提供住房,提供政策倾斜。就是要真正实施快速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确保大多数的市民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真正能够住得上房,买得起房,至少是租得起房。目前就是要进一步加快龙岩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龙岩中心城市续建保障性住房2007套,总建筑面积124300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264套、经济适用房743套。各县(市)续建廉租房2125套,总建筑面积106050平方米。其中:永定县209套、上杭县556套、武平县360套、长汀县480套、连城县220套、漳平市300套。从一不定期程度上已经缓解了部分市民的住房压力,但是从根本上解决龙岩市民住房难的路途还遥远,尚需要政府工作继续努力,加大力度,提高效率。

  三是不断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没有物质基础作保障,一切都是空谈。完善市民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市民的就业水平,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底线和根本。目前,龙岩市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60.6万户农民房屋全部纳入统一保险,市福利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加快建设,慈善事业取得新发展。按照“扩面征缴、应扩尽扩、应保尽保”的原则,目前龙岩市正努力完善农民住房保险、农业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森林火灾保险等保险制度,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各方面保障越来越完善,群众的“后顾之忧”将越来越少。

  四要加快住房保障完善住房立法制度。建议龙岩市成立“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二次房改,尽快提出适合龙岩市情的公共住房改革的具体方案并发布执行。同时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制定和实施兼顾社会各收入阶层的完善的住房供给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责。   

  (四)破解就医难题 

  解决“看病难”一直是政府着力民生为民解忧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龙岩市围绕突破看病难,实施中心城区医疗机构全面扩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幅提升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笔者认为还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要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督。随着医疗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保障基金规模急剧增加,加强对基金的监管愈发重要。一是目前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余过多,不符合“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即收即付”的医保基金管理的一般原理,应尽快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明确规定结余率不得超过15%,以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建议政府适当提高参保人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的最高支付限额,降低起付线,探索门诊统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将常见病、多发病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切实减轻参保职工医药费用负担。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的基金结余率也应控制在15%以内。二是完善医保基金结算办法,积极探索住院按病种付费、门诊实行总额预付或按人头付费的结算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使用,减少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行为和诱导性消费,有效控制诊疗费用。部分地区可实行“按病种付费范围的住院医疗费用按标准支付,超支不补,结余归院”。三是健全医保基金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并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健全医保基金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医保基金征缴、存储支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管。

  二要打通制度间、区域间衔接通道,实现医保基金可流通使用。一是做好医疗保险制度间衔接,探索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缴费互通办法。二是探索异地就医管理和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明确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在各地之间互认。三是尽快解决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医问题,从简化审批手续,缩短支付时间入手,适时建立跨区域和医疗保险费用的异地结算中心。四是要明确工作标准和程序,解决一些地方出现的农民工、中小学生重复参保和重复补助问题。

  三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市情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新农合医疗保险在我市如火如荼开展后,得到广大闽西人民的普遍称赞。但是由于补偿额度较低及就医地点的远近补偿不等,存在大病大医院就医反而受惠更少,得到保险额度更低,所以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少老百姓仍然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些仍然存在有病无钱治,药价高医不起的情况。我市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同人群医疗保险政策不统一,政府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不统一,不能相互衔接,待遇差距大。管理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广大参保人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效整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甚至医疗救助制度。

  四要不断扩大医院基础设施。“城里的墟场在医院”。由于我市大型医院不多,且医院住床位少,就诊检查设备也不多不够先进,所以随着群众医疗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龙岩中心城区医院普遍出现门诊拥挤、病房超负荷运转、医疗设备不足等问题,给群众就医带来了极大不便。看普通的病需要要1到2个小时成了正常,住院办理需要老半天时间成了家常便饭,的确给老百姓带来太多的不便。可喜的是今年龙岩市政府继续抓好中心城区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第一医院门诊大楼、市第二医院分院、市第三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项目等建设,市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协调解决项目用地等问题,促进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已奠基的市二院分院一期和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建成后,将分别新增床位800张。这些项目的建设将大大增强城市医疗服务功能,改善群众就医条件。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文明办主任科员)

分享到: | 更多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