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课题已提到更加重要和突出的议事日程上来,作为在社会管理中扮演了举足轻重角色的媒体,尤其是党报,应当在社会管理中积极作为,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即:把握正确导向,提升舆论引导力;搭建平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提供救助;关注热点难点,有效开展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安全,切实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民生报道。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强调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伴随着我们党一道发展起来的党报新闻事业,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社会管理基本任务如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要继承和创新并重,在社会管理中积极作为,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把握正确导向,提升舆论引导力。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是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9月26日莅临人民日报社视察时提出的论断。
坚持“鲜明党性,闽西特色”,是闽西日报办报宗旨。在把握舆论导向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三贴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导向是根本、发展是基础、稳定是前提、队伍是保证,科学办报,构建和谐;坚持新闻真实性第一的原则,给读者传递准确的信号;坚持采访工作深入、深入、再深入的原则,掌握第一手材料,精益求精,在新闻事件中挖掘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文风,倡导短文、质量至上,在有限的版面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报纸质量,巩固老读者、争取新读者。使闽西日报始终站在加快闽西发展推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列,勇当创新闽西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成为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卫士和榜样。
搭建平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提供救助。
群众通过来电来信来访向党报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并求得问题的解决,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渠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也对党报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各级党报就应该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及时建立和完善联系群众的窗口和平台,认认真真地受理群众的来电来信来访,掌握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的情绪、愿望和要求,通过公开报道、内参报道、作为新闻线索深入采访报道、转办处理等,切实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促进执政能力的增强,协调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有关工作,解决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共同作出努力。
《闽西日报》于2003年5、6月间,设立信访室,配备电脑和专门的热线电话,配备2名专职接访人员和1名专职编辑、1名专职记者,安排独立的工作间和接待室,并将原来不定期的“总编办热线”栏目和两周一期的“读者之声”版合并调整改为每周两期的“读者热线”版,这样大大方便了与群众的沟通联系。2004年12月,正式成立群众工作部,将报社沿街的3间店面(约90余平方米)改作群众工作部办公和群众来访接待、“读者之家”的场所,在原信访室人员的基础上,再配备了1名主任并增加了1名副主任兼编辑、1名接访人员、2名专职记者,一共有专职人员9人,并设3部热线、报料电话,全天候开通,每周除两个“读者热线”版外再增加两个“社会新闻”版。这样群众工作部真正成了联系群众的一个窗口和平台,使群众的来电、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和接到的报料,从记录、登记、交办、咨询、转办、反馈和采访、报道、督促、跟踪等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运作程序,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性质分门别类,做到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反馈。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一年共累计处理来信1300多封,登记、转办群众投诉信600多封,接听热线投诉电话1500余人次,接待群众来访150多人次,直接协调有关部门为群众解决问题50余个,编发“民声通道”近百期400多条,接听、记录报料电话200多个。
关注热点难点,有效开展舆论监督。
维护社会公正,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党报应有的社会功能。党报开展舆论监督,是发挥这一功能作用的有力武器,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搭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也给舆论监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开展舆论监督,要本着真实、准确、客观,重在建设,讲大局,求实效。要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促成问题的解决。坚持客观公正,以事实说话,不主观臆断。舆论监督不是简单的曝光、批评,如果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就会陷入窘境;或出于 “猎奇”刻意炒作,或出于私心杂念夸大事实等等,这样就会背道而驰,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制造矛盾。
闽西日报按照“要帮忙不要添乱,要到位不要越位”的要求,从群众的来电、来信和来访中,分析、发现群众反映较强烈又是社会普遍关注和领导关心的问题 ,积极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这些年来,主要涉及了对城乡环境污染、旧城改造拆迁补偿、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建设维护、龙岩中心城市环境整治、公厕建设、垃圾处理、物业管理、房产拍卖、楼盘质量、棚屋区安全、农村保护耕地、农村低保、减轻农民负担、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村卫生医疗、保护农田、农民饮用水、林权归属、山地纠纷、农村界址纠纷、河道采石影响行洪、违法传销、违规超载、打击“六合彩”、春运安全、生猪屠宰政策、液化气的装运经营、整顿网吧、校园整治、公交车营运、出租车营运、非法客运、车辆年检、执法部门和人员文明执法、桶装饮用水质量、食品卫生、药店违规经营、设卡扣车扣证、企业生产供电、手机售后服务、建立肉禽生产保险制度、各种乱收费、摩托车牌复制等等问题进行了适时有效的舆论监督。这些稿件,主要是在“读者热线”版的“登高视线”、“记者调查”、“民声通道”、“读者圆桌”和周末版生活专刊的“记者跟踪”、“社会经纬”等栏目刊登。尤其是“登高视线”栏目,报社编委当成名栏目来培植,每周两期,每期一条深度报道,2006年5月和2009年4月两度被评为福建省名专栏。在实际工作中,对那些政策界限不够明确、比较敏感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的和群众的要求超出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承受力、且通过努力也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不作公开报道,而是通过“内部参考”刊登,分发范围也较小,只供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协调处理或决策参考。实践证明,开展舆论监督,对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开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密切各级党政与群众的联系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维护公共安全,切实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美国新闻巨擘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 所谓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其实就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具危险性的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关系到人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媒体都把这种报道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党报就更不用说了。实际工作中,由于突发性事件的起因短时间难以查清、大多数突发性事件后果消极,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要求媒体待原因查明后再做报道,就贻误了报道时机,甚至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或者以“确保稳定”为由进行新闻限制和封锁,而刻意回避工作中造成的失误;或为了逃避监督,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采取文过饰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阻止媒体进行采访报道。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适时地将准确、客观的事实真相向社会传播,对稳定民众情绪、消除民众不安全感起到重要作用。相反,民众如果无法从正当、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那么就会转而寻求别的信息来源,流言小道消息就会很快传播开来并扰乱视听,进一步加深民众对事件判断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造成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的舆论混乱。
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民生报道。
新形势下,媒体包括党报,不但具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宣传功能,而且还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进行信息有效传播的服务功能。作为宣传功能则更重于“要读者知道”,而作为信息传播的服务功能则更重于“读者要知道”。以前,党报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过于强调“宣传功能”而忽视了“服务功能”,进而使党报在读者中的影响有被弱化的倾向。
这些年来,闽西日报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切实关注民生,落实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反映群众心声,关心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通过改扩版,逐步增加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和与读者互动的版面栏目,把更多的版面给群众。这些年,闽西日报进行了三次的改扩版工作,除了上述讲到的读者热线、社会新闻版外,还增设了“关注民生”、 “择业保障”、“消费时尚”、“社会经纬”、“记者行动”、“生活角”等版面,在其它版面开辟增设服务性强的栏目,如“民声通道”、“帮你问了”、“法官说法”、“农家顾问”、“政协提案”等。与此同时,为加强这项工作,我们在市区的街居聘请了通讯员,建立了社区通讯员网络。我们还对社会一些特殊的或弱势群体给予充分地关注,如2006年以来在“社会新闻”版开展的“圆梦大学”系列分别对我市当年高考成绩突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报道,营造社会献爱心活动氛围,帮助解决贫困学子的实际困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策划,不断改进采编,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些年来,闽西日报加强组织、策划、协调和把关,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加以改进,实行三级策划、把关、协调制度,即:每月初召开一次由部室主任以上的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的策划会,每周一召开一次由正负总编辑和带班编委及总编办、记者部、要闻部主任参加的采编协调会,每天召开一次由有关编辑及值班人员参加的下稿会。通过这些措施,把群众工作融入到日常的采编工作中去,纳入到经常化的轨道,使群众工作经常出新出彩。在报道内容和版面的整体安排上,立足解决问题,追求实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领导又关心的热点难点加以重点报道,如对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工程、“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小康建设、农村医疗和住房等保险、公平享有教育卫生资源、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问题做充分的报道。同时,倡导朴实的文风,力求言简意赅,反对言之无物的冗长之风,倡导采写短小精悍的报道,力求真实和强化有效信息。如切实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既充分发挥党报优先掌握会议和领导活动信息资源的优势 ,又达到用最小的版面容纳最多信息的目的。同时,组织策划与读者互动的栏目,开展各种群众性活动,如举办体育大赛竞猜、知识竞赛、社会问卷调查,开辟法律、高考、健康、理财、实用技术咨询栏目等;并组织新闻工作者与社会有关方面人员一起,开展一些社会服务工作,如捐资助学、救灾抢险、扶贫助残、市场信息、消费维权等,这些都深受群众欢迎。
加强引导,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记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采写来自第一线的群众关心的内容,多采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人和事。闽西日报在完善出版程序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订有关鼓励一线采编人员的考核机制,从奖金、稿酬、评优、采访设备等向一线倾斜。同时,每年还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的体验采风活动。如组织开展“驻村三昼夜”、“夜宿山村问‘三农’”、 “记者体验”、“访民情、听民声——党报记者在行动”、“访民情、听民意、帮民富、保民安——记者三贴近系列报道”等,使记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写出老百姓关注、关心的鲜活新闻,转变记者的工作作风,培养一支群众欢迎、领导满意的新闻队伍。通过这些措施的出台,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访的人多了,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稿件多了。
(作者系闽西日报社总编辑)